她是一位画家。从1984年至今,她先后在中国美术馆、法国巴黎、泰国曼谷、日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,出版画集五部。1999年,作品《沁》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,《和》入选百年中国画展。
她是一位教师。开设素描、水墨人物、水墨构成、水墨小品、创作等专业课,深受学生喜爱。她教书育人,引导学生作画先做人。2004年8月荣获安徽省优秀教师称号。论文《画境则心境》、《关于梦乡》等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。
她,就是安徽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黄少华。
2004年11月的一天,本报记者对黄教师进行了专访。
记者:听说您刚从印度回国。印度是宗教国家,它的文化给您留下什么印象?
黄教授:印度是一个非常美丽而神秘的国家,那儿到处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氛围,满载着不同时代沧桑的建筑群和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人情风貌,着实令人向往。我看到众多的人群除了去寺庙膜拜和布施,将希望寄托于来生,就是专注于自己尘世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,他们有着最原始、最单纯、最执着的信仰和追求,仿佛生活在一个没有纷扰的世界中,只享有属于自己的那份阳光。那宁静、祥和、坦然的心态是我很欣赏的。
记者: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对您有这样的评价:“黄少华的作品安祥宁静,她笔下的农村女子和她们的生活是田园牧歌式的,……她意不在描绘眼下的农村景象,而在表现自己的心象和心曲,咏唱她对心中桃花园式的田园生活的恋歌……”。您认为您的画风属于“田园风格”吗?
黄教授:画家是按照自己的审美品格在生活和大自然中选择描绘对象,并通过她叙述自己的理解和对美的想象。农村中的女子和她们生活中的物象道具,只是我绘画中载体。她承载着我的审美理想,通过艺术转换,将她们与我化为一体,是我心中的田园生活,即我的心象和心曲。画中有我,我中有画,有如庄园梦蝶,此之谓物化。
祥和、宁静是一种美好;纯真、自然是一种品格。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。”中国绘画讲究虚极、空灵和韵味。淡泊宁静之心境,自有天然和谐之韵味。空灵、虚极蕴含着情思和生命,是静态中的活跃。正所谓“绚烂之极,归于平淡。”画家的心灵应与自然精神气息相通。我常常感受到我画中的植物在呼吸,她的枯荣反映出的色彩是生命的活力。浓艳的石榴、金黄的玉米、清雅的舒云,使这些生活在那里的村姑,那么祥和、雍容;又那么纯朴、健康。
生活、自然是美好的,但她还不是艺术,画家所造就的画境,是生活、审美和心境的浓缩,自然也是我心中的“田园风格”。
记者:我注意到您有一篇学术论文,题目叫《画境则心境》,您能告诉我它的含义是什么吗?您的心境是否一直如您的画境? 黄教授:绘画所要传达的是画者的心象,绘画的终极目的,既非画者对自然物的描摹,亦非画者笔墨技法的表现。绘画是画者之心,即画者精神境界的外现,真实情感的抒发。绘画的一切体验与表现过程,皆应归属于画者心灵与情感活动的范畴。石涛曰:“夫画者,从于心也”。心境,构筑了作品的内涵,是画的灵魂。固而画境则是心境的体现。每一位潜心于艺术创作的人,都应是这种境界的追求者,我当然也不例外。
记者:谈谈您的那篇获全国美展铜奖的作品,您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件?
黄教授:由文化部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全国性综合大展,每五年一届。我的作品《沁》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。尽管是铜奖,但其有一定的含金量。我感到很荣幸,一个画家在每个时期会创作出代表那个时期的不同作品,在不断地追求和探索中,总会对自己的作品有不断的否定,但往往由于每个时期的追求和状态不同,所创作出的作品又互不可取代。因而,每个时期都会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。《沁》应该是那一阶段我较满意的作品之一。
记者:在《梦乡》这本画集里,为什么您总是用一个富有诗意的汉字来命名自己的作品,比如翌、融、沁等等。
黄教授:庄子曰:“淡然无极众美从之,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。”简与朴是始终联系到一起的,艺术发展的过程,大致上也是由简单到复杂再回到简单。中国文人的特点,是最善于越过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,直接表现造物的本质特征,而这些特质正体现了文人崇尚内向而持久的那种净化了的精神境界。在文字的表现上也是如此,能以简约的笔墨恰当地体现全面的立体意境,使得其内涵富足,就无需更多的笔墨。这种诗境的文字与我的审美取向是相统一的。
记者:我知道同学们喜欢上您的课,您在课堂教学上是否也倾注了和创作上一样的激情与心血?
黄教授:教师是我职业,绘画是我的专业。我非常庆幸我从事的工作是我所倾心热爱的美术教育事业。对这项事业的负责,是我从师从艺的宗旨。实际上,对学生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,对作品的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。看着学生通过自己的引导,能够在认识和技艺上有所提高,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,我愿意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学识传递给他们,这是毫无置疑的。只有倾注了情感与心血,才能使学生在做人做画上都有所得,这也是责任的使然。
记者:教书与办画展您偏爱哪一件?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?
黄教授:教学与办展没有冲突。两者是互补的。我课余一直坚持不懈地在绘画领域中探索,不间断地进行艺术创作,这既是我内心情感的需要,也是教学的需要。通过大量的创作经验与深切的心得体会,将其应用到教学中,使教学内容生动充实,学生直接受益。实际上,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要求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过程。
记者:您到过许多国家,最难忘的画展是哪一次?您觉得西方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吗?同样,西方文化对您有冲击和影响吗?
黄教授:我在不同的国度举办过个人画展,应该说,每次都有很多令人难忘和感动的事情。对于西方人是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,我也曾经表示过疑问。实际上,不论东方人或是西方人,不需用理论去深究其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程度,有一点最直接的表现,就是只要情感传递是真实的,就一定会打动对方。东方的审美意识和西方载然不同,从审美的角度说:东方侧重于意象,西方则侧重于具象。它们都有很高的艺术境界,它们互不可代之。西方文化的精深博大使我感到震撼,但不会对我有直接的冲击和影响。我会坚持我的艺术特色,坚持在传统文化和民族性的道路上走下去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